
首批土生土長的水體“清潔工”正式上崗

首批土生土長的水體“清潔工”正式上崗
□通訊員 蔣思軍 章麗
“撲通撲通……”,近萬條壯實活潑的鰱魚爭先恐后相繼游入水庫。11月1日至2日,隨著3500余斤的花、白鰱魚從上游的魚種塘轉移到庫內,首批土生土長的水體“清潔工”正式上崗 ,為實現(xiàn)“以水養(yǎng)魚、以魚潔水”繼而提升水源品質作出貢獻。
近幾年,為保護長潭水庫水質,庫區(qū)每年都要增殖放流了大量魚苗,由于此前魚苗基本上都是從湖北等省外引進,鑒于氣候、水質等自然生產環(huán)境的區(qū)別,加上遠途奔波,魚苗的成活率常常低于70%。為此,今年起庫區(qū)首次嘗試自身培育魚苗,利用位于上垟溪入庫溪流入口的小坑魚塘,將長約二公分、重約一二兩的魚苗投放于內,依靠水源自身的營養(yǎng)物質,不再額外添加飼料進行自然培育,魚苗成長迅速,成效喜人。
“別看這小小的魚苗,它可是名副其實的‘水中清道夫’!遍L潭水庫實業(yè)有限公司總經濟王一堅說,白鰱魚以水中藍藻等浮游植物為食,每長大0.5公斤,就要吃掉10至20公斤的藍藻。成年鰱魚還可儲存一定比例的氮、磷元素,通過捕撈白鰱,又可將水中氮、磷元素帶出,進一步降低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同時由于鰱魚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年后即可長成極受市場歡迎的有機魚。
王一堅解釋說,管理局還委托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對庫區(qū)水質進行采樣分析,系統(tǒng)掌握水庫主要污染物質、水化學、水生生物的分布與周年變化規(guī)律,合理調整放養(yǎng)結構。這次大規(guī)模放養(yǎng)的鰱魚85%為白鰱,15%為花鰱,按照這樣的比例放養(yǎng),經濟效益雖然差一些,但凈化水質作用更為明顯。
這些喜食浮游生物、藻類和水草的濾食性、草食性魚種,能最大限度地凈化水質,維護水域生態(tài)平衡,為臺州市300萬市民提供優(yōu)質的飲用水源。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7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