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硯岷
巍巍六盤山下,流淌著一條蜿蜒的河流,名叫好水。美麗的名字,給兩岸群眾帶來的卻是苦澀的記憶。
“水不夠用,還堿性大,燒水的壺底用久了就會積聚厚厚一層水垢,拎上水壺里面象裝了鐵塊一樣叮當響!闭f起過去,寧夏隆德縣洋河鄉(xiāng)楊河村64歲的馬志孝記憶猶新。他從少年起,就扛起扁擔,挑上兩只木桶,每天到河里擔水。
伴隨著成長的記憶,原本不寬闊的河面逐漸變窄,終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干旱中徹底斷流。從那時起,家家戶戶打起土園井。十幾米深的井滲出的水勉強夠家用,但井壁容易坍塌,過兩年就要淘一次,越淘越深、越深越淘,一眼丼用上十來年,竟淘了三十來米。
2005年,隆德縣實施農(nóng)村自來水入戶工程,村民第一次喝上了自來水。由于位于山區(qū),農(nóng)民居住分散,坡陡崖高,仍有偏僻的92戶群眾飲用苦澀井水。
行路難也是楊河村群眾的一個苦惱。全村三分之一村民居住在山里,山道只能通行架子車,有的地方連架子車也過不去。最讓村民頭疼的是開春往地里送農(nóng)家肥,牛車拉到地頭,還要一鍬鍬揚遍每方地塊,一天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架子車常有翻到溝里的,人掉到溝里折胳膊斷腿是常事,還有掉下去摔死的。”聊起過去,村民馬金興滿臉無奈。因為地不好種,出產(chǎn)不多,村里兩千畝土地撂荒。
吃水難,行路難,由此造成的增收難,成為擺在楊河村面前的“絆腳石”。村兩委班子提出了“種草養(yǎng)畜抓勞務”思路,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基礎設施投入資金所限,2012年底,當?shù)卮迕袢司兪杖?300元,和全縣平均差距還有2000多元。
出路在哪里?同樣迷茫的還有34歲的青年農(nóng)民馬主麻。父親殘疾,母親常年有病,自己是個沒有上過學的“睜眼瞎”,成了村里日子過得“最恓惶”的住戶。年輕氣盛的他也曾走出大山,渴望勤老改善家境,可只能干簡單的搬運工。同樣的磚瓦活,技工日工資150元,他只能拿到60元;氐郊依,埋頭耕種好自家20畝地,又承包了60畝地,可每年家庭收入除去開支,根本沒有積蓄,一直想發(fā)展母牛養(yǎng)殖的心愿只好埋藏心底。
2014年5月,村里來了一家“好親戚”,對口幫扶的自治區(qū)水利廳工作隊地頭同勞作,炕頭拉家常,戶戶摸家底,對癥下藥,著手挖 “窮根子”。
工作隊給馬主麻家買來一頭壯實的母牛,幾個月精心喂養(yǎng)下來,母牛下了兩頭牛犢,喜出望外的他又借款買回了兩頭肉牛。按照兩年育肥周期,到2016年初,他家養(yǎng)殖收入就能收入3萬元,加上出售玉米,家庭年收入就能達到5萬元。
新春將近,村里最貧困的這戶人家有了嶄新的希望!斑@頭牛就是俺脫貧的本錢”,馬主麻還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積累存款,再建一個牛棚,使年存欄牛達到四十頭。
幸福的喜悅也同樣躍動在在楊河村每戶村民的心里!巴d嘆”的最后92戶群眾家里接通了自來水管,正在緊張施工的水凈化廠一個月后竣工后,喝到的自來水就會“和純凈水一樣甜”;年久失修的攔洪壩重新修筑,根除了洪水肆虐的隱患;21公里的平坦村道暢通了2個村組群眾出行,一年里,新購置農(nóng)用車和機械26輛。機耕機收,地好種了,兩千畝撂荒地種上了地膜玉米,畝產(chǎn)量達到1200斤。
變輸血為造血,心貼心辦實事,使貧困村姿彩煥發(fā)。村支書穆連喜介紹,僅一年時間,全村基礎母牛存欄量由過去的1500頭,增加到3000頭,村民人均純收入如今達到6500元,“貧困村”的帽子終于甩掉了。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