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建國 通訊員 帥政
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xiāng)二道拐村的支書盧金祥站在黃河防洪大堤上,遠眺堤內4000畝土地,臉上露出了難掩的笑容。圍坐在村委會辦公室的火爐前,盧金祥向記者一行人道出了他的心里話。
盧金祥說:“我們這兒的黃河大堤是2003年續(xù)建的,大堤建起來后,堤內的這4000畝地由于得不到有效灌溉而迅速鹽堿化了,玉米都種不出來?粗笃牡兀睦锍畎!愁又能怎么辦呢?引不來水,都是白搭。那時候就盼著政府能幫助引水,后來真的盼來啦,這真得感謝水利、農發(fā)部門給我們把大問題解決了。”
原來,2014年,準格爾旗的土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二道拐村實施。項目通過在黃河邊的泵船將黃河水抽入預先建好的地埋管道和襯砌渠道,可在項目區(qū)實現有效灌溉,將貧瘠土地變?yōu)楦邩藴兽r田,達到土地治理的效果!艾F在鹽堿地變成了水田,水渠、排水渠都修好了,旱能灌、澇能排,F在我們村民非常滿意,平均每個人多了4畝土地,一年下來每人保底能多收入兩千塊,這還不是天大的好事?”盧支書笑著告訴記者。
土地治理項目帶來的實際好處不止如此,它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農民節(jié)約勞動成本,減負增收。同是十二連城鄉(xiāng)的楊子華村和五家堯村在土地治理之前深受缺水之苦。楊子華村支書池勇忠對農民澆地效率大大增加感受很深,他說:“以前澆灌只能依靠深井水,水量非常有限,田地越澆越旱,土地不保墑。到了夏天,天氣炎熱,農民們?yōu)榱四且稽c水非常辛苦,每戶派專人半夜起來等著澆水,要是稍有耽擱,土地減產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那個時候水比油都金貴,F在不一樣了,黃河水灌溉,能把地澆透,不僅保墑,成本還低。以前澆一畝地12元,一星期一澆水,現在7元澆一畝20天一澆水,成本低了幾倍。”土地不缺水,產量就高,還能節(jié)約生產力。池勇忠介紹,現在每畝玉米平均增產300斤,達到畝產1500斤,以前每戶專門負責澆水的農民也被解放出來去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每個家庭收入又多了一份,有效實現了農民增收。
近3年來,準旗土地治理項目惠及越來越多的行政村和農村人口。五家堯村副支書郭云榮告訴記者,將來高標準農田項目還會繼續(xù)延伸,村里現在已將改造好的4000畝土地承包出去了,項目延伸后還會有6000畝土地受益!坝蒙宵S河水,全面就更有希望了!”郭云榮說。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