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干就要干出個樣”,這是江蘇省盱眙縣盱城水務站站長劉波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自1992年7月進入盱眙縣官灘鎮(zhèn)水利站,他從一名基層水利職工成長為如今的盱城街道水務站站長,正是這句樸素無華的言語,鼓勵著他一直前行,生動地詮釋了淮安“最美水利人”的風采。
臨危受命 由落后變先進
2002年3月,劉波被局黨委任命為官灘鎮(zhèn)電灌站副站長、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當時的官灘電灌站,人心渙散,外債累累,退休職工工資都發(fā)不齊,在職職工更是不安心工作,干群之間矛盾突出。他充分運用自己是官灘本地人的身份優(yōu)勢,與退休老職工座談交心,與大家共同商討如何振興官灘電灌站的建設。經過多次溝通協(xié)調,退休老工人的氣順了,在職工人對他的為人秉性也服了。
緊接著,他針對電站干渠漏水嚴重、看管難度大等難題,帶領一名副站長與兩名管水員不分晝夜,分兩班輪流到渠道上管理。跑、冒、滴、漏現象被最大程度地控制。渠道灌水管理迅速走上正規(guī),職工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年官灘電灌站在社會上的評價也改變了,職工們看到了希望,死心踏地地跟著劉站長干!叭诵凝R,泰山移”,經過連續(xù)三年的不懈努力,官灘電灌站的面貌被徹底改變,并成功創(chuàng)建成為全縣水務系統(tǒng)先進集體。
創(chuàng)新發(fā)展 由虧損變贏利
2005年3月,劉波由于工作出色,被調任盱城鎮(zhèn)(現更名為盱城街道)水務站任站長。剛上任時,盱城水務站僅能勉強過日子。站內基礎設施落后,辦公條件簡陋,人心不齊,收入不足。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現場調研,終于查清了問題根源所在。為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發(fā)揮其主動性,劉波積極向縣水務局、發(fā)改委、開發(fā)局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1500萬元,從2005年起的5年間,先后實施了盱城鎮(zhèn)新華村三期丘陵山區(qū)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縣鄉(xiāng)河道疏浚、村莊河塘整治、小水庫除險加固、沿湖沿淮周邊除澇、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等一大批民生水利項目,極大地改變了全鎮(zhèn)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站里的經濟收入也隨之增加。
2010年到2015年,是劉波帶領全站人員奮發(fā)圖強的5年。為夯實水務站的經濟基礎,他利用小水庫除險加固的機遇,在青年水庫南側投入150萬元新建一座1000平方米明清式建筑的辦公用房。后期對外經營發(fā)包,僅此一項為盱城水務站集體經濟年增收12萬元。2014年又與縣天源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了石壩水庫管理用房近1300平方米,竣工后可為盱城水務站年創(chuàng)收8萬元左右。目前,全站年經營收入達32萬元。
民情代表 由被動變主動
劉波自2006年起,先后擔任了縣里兩屆黨代表和人大代表。是代表就要替群眾說話,他先后有5個建議,獲得縣里領導首肯,并付諸實施。他提倡“問題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檢驗”,一有時間,就走村串巷,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黝黑皮膚就是他“民生日記”的生動寫照。
他同時還是個“熱心腸”,租住城中社區(qū)的侍華喬夫婦家庭生活困難,夫妻二人因身體原因均無職業(yè),一家溫飽都是個問題,更不要說供子女上學。劉波積極奔走協(xié)調,安排侍華喬夫婦負責城東大溝保潔工作,保障了他們的生活經濟來源。每逢過節(jié),劉波都要對幫扶的困難戶、孤寡老人給予救濟和幫扶。
強將手下無弱兵。盱城水務站在崗干部職工共9人,在完成好自身業(yè)務工作的同時,還主動完成好街道黨工委安排的各種任務,高標準完成城區(qū)6.2公里沿淮岸線的日常保潔管護、房屋征收、土地征用、秸稈焚燒禁拋等工作。劉波本人還帶頭參加到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中去,成功主引投資1800萬的三鑫建材有限公司,從項目土地選擇、審批手續(xù)辦理、建設運營、銀行貸款等各個方面給予身體力行的支持,企業(yè)員工都成了他的“老熟人”。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