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站訊(通訊員 郭幫權)一個個水泵放入溝渠,一股股河水流進農田,看到干裂的農田得到了滋潤,湖北省陽新縣木港鎮(zhèn)宋山村民柯尊棟夫婦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是5月18日筆者在陽新縣絨湖見到的一幕。
去年秋末以來,陽新縣三季連旱,降雨明顯偏少,據縣氣象部門統(tǒng)計,1-5月,全縣累計降雨量174.4毫米,其中4月份降雨僅45.9毫米,不到正常年份的3成,是有氣象記載以來所罕。到5月18日止,全縣受旱面積達50多萬畝,其中10多萬畝早稻無水栽插,20多萬畝中稻等水育秧,20多萬畝玉米、黃豆、小麥、棉花、蔬菜等作物因干旱打焉、枯黃。長江、富河水位為1954年以來最低水位,140座小型水庫蓄水普遍較低,蓄水量不足10%有效庫容,50%以上的水庫降至死水位以下。全縣有7.8萬人、3.5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旱情發(fā)生后,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足主動,強化措施,樹立“抗大旱、抗長旱”的思想,把防旱抗旱當作當前最緊迫的一項工作來抓,確保城鄉(xiāng)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安全。5月8日上午8時,縣防指啟動了四級抗旱應急預案。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jié)水,后調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則,科學調度,合理用水。5月7日上午8時,富池大閘開始關閘擋水,加上上游富水電廠發(fā)電尾水,富河水位抬高5米,沿河鎮(zhèn)場迅速開閘倒灌,引水入溝渠,再實施提水灌溉;青山水庫于5月16日-17日,放水灌溉,下泄水量15萬方,解決了大王鎮(zhèn)馬家湖等抗旱問題。另外,實行“一把鋤頭放水”方法,及時關閉各類擋水工程設施,各水庫和灌區(qū)水管人員到渠道沿線檢查處理用水情況,防止跑冒滲漏等浪費水現(xiàn)象發(fā)生,做到統(tǒng)一水權、專人放水、集中灌田,確保用有限的水資源灌溉更多的農田。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縣采取“財政安排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等辦法,共籌集抗旱資金1000余萬元,其中財政投入資金20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800余萬元。黃顙口鎮(zhèn)三洲村民人畜飲水困難,水利部門連續(xù)奮戰(zhàn)一天一夜,架設臨時大功率移動抗旱機組,從長江引水為該村6000余人的臨時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太子鎮(zhèn)種糧大戶徐尤錢投入抗旱資金14萬元,開挖灌溉渠道4000米,動用抽水機械20臺套,確保1600畝中稻田育秧;浮屠鎮(zhèn)自籌資金10余萬元,用鉤機清淤1700余米抗旱渠道,保證了下汪村群眾的農業(yè)生產用水。目前,全縣共投入抗旱勞力4.7萬人,啟用抗旱泵站116處、127臺、5568千瓦,臨時購置移動中小抗旱設備952臺套,疏?购登67條、604千米,修建攔河(港)壩87座,10萬畝干旱田不再喊“渴”。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