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站4月15日訊 當陽市將“小農水”與國土整理資金、糧食大縣資金、沮漳河泵站改造資金整合,集中資金投入,放大投資效益,打通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近4萬畝農田有望實現(xiàn)“旱澇保收”。
四月中旬,油菜花香。當陽市河溶鎮(zhèn)緒勝村村民李兵站在油菜田里,樂呵呵地說:“現(xiàn)在水利搞好了,以后年年大豐收!”在他的身旁,只見一條長2000余米的新砌U型渠道橫臥田間。
當陽市河溶鎮(zhèn)觀基、前程、郭場、紅勝、官垱、紅日、丁場7個村被整體納入項目區(qū)。項目區(qū)內國土面積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224畝,其中水田面積30258畝,旱田面積10966畝,總人口17945人。該市“小農水”建設思路也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由面上建設向重點建設轉變,由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
當陽市水利局工程師吳賢志介紹,項目實施以來,項目區(qū)共改造渠道84條112.46公里;建筑物配套整治418處,其中農橋38處、路涵77處、分水口296處、量水堰7處,新建和改造泵站各1處,總投資達1988萬元(包括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1200萬元)。工程實施后灌區(qū)灌溉水利用系數可由0.5提高到0.75,灌溉保證率由65%提高到80%;新增灌溉面積4800畝,改善灌溉面積2.3萬畝,改善排澇面積6354畝,新增節(jié)水能力363萬立方米,增產能力達到3511噸,項目區(qū)農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90元以上,小型農田水利滯后的局面有望徹底改變。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1年4月15日